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
竹原产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像四川,湖南,浙江等,类型众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中国有37属约种,以四川地区为主。在中国有熊猫之家和竹林深处的典故。在浙江的安吉、临安、德清等地,都有漫山的竹海。
著名的电影《卧虎藏龙》中竹林打斗的剧情,就是在安吉的竹海中拍摄的。中国的竹种分布全国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秦岭以北雨量少、气温低,仅有少数矮小竹类生长。
中药当中,竹子一类的中药其实有很多,现在就为大家一一介绍。
1竹叶。大家想到的首先就是这个了吧。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叶。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之功效。用于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淡竹叶《本草纲目》:“淡竹叶气味辛平,大寒,无毒;主治:心烦、尿赤、小便不利等。苦竹叶气味苦冷、无毒;主治口疮、目痛、失眠、中风等。药用竹叶以夏秋两季采摘嫩叶,晒干、煎水饮;用量2到4钱”。
竹叶还常用于作药粥。据清代曹庭栋名医所编的《老老恒言》记载:“竹叶解渴除烦,中暑者宜用竹叶一握,山桅一枚,煎汤去渣下米煮粥,进一、二杯即愈”。
《多能鄙事.卷回》:“竹叶粥治老人膈上风热,目赤头痛,视而不见物。”
淡竹叶历代医书中关于对淡竹叶的应用:
1、治霍乱利后,烦热躁渴,卧不安:浓煮竹叶汁,饮五六合。(《圣济总录》竹叶汤)
2、治暑热气虚心烦:鲜竹叶、太子参各9g,扁豆花6g,鲜荷叶半张。煎服。(《安徽中草药》)
3、治产后血气暴虚,汗出:淡竹叶煎汤三合。微温服之,须臾再服。(《产宝》)
4、治头疮乍发差,赤焮疼痛:竹叶一斤。烧灰,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匀,日三四上涂之。(《圣惠方》
2,竹沥
竹沥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清肺降火,滑痰利窍之功效。用于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历代医书对竹沥的应用:
1、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要方》)
2、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要方》竹沥汤)
3、治风着人面,引口偏,着牙车急舌不得转,竹沥一升,独活三两,生地黄汁一升。三物合煮,取一升,顷服之。(《医心方》引憎深方)
4、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5、治肺痈:竹沥60g,分3次,温开水冲服。(《安徽中草药》)
6、治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竹沥是将竹竿劈开,经火炙,收集两端滴出的竹汁。
《本草纲目》记载:“竹沥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近代药物化学分析证明:竹沥含有十多种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愈伤木酚,甲酚、甲酸、乙酸、苯甲酸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试验证明,竹沥确实具有镇咳祛痰功效。
3,竹实
我觉得,这个大家就比较陌生了吧。竹实是竹开花后结实如麦,皮青色,内含竹米,味甜。《广志》记载:“实可服食”。《本草纲目》:“竹实通神明,轻身益气”。《本草纲目拾遗》:“下积如神”(注:治消化不良)。近代研究证明,竹实的营养成分与水稻、麦、玉米相似,除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之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是一种可开发的药膳资源。
4竹茹
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于。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青秆竹,多生于平地、丘陵。分布于广东,广西。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或路旁。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淡竹,多生于丘陵及平原、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间以及陕西秦岭等地,尤以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为较多。
竹茹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本草纲目》:“淡竹茹,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呕吐,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止肺痿,治五痔、妇女胎动。苦竹茹,主治热壅,尿血”。
那么关于竹子大家还知道哪些中药呢?欢迎大家在下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