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论问题波哲论文
TUhjnbcbe - 2023/10/9 16:41:00

摘要:问题是我们的思维对客体不利于我们利益的发展趋势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认识到问题的存在,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不利结果出现之前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分为发展性的内源问题和生存性的外源问题。发展性的内源问题让我们产生需要,生存性的外源问题会提醒我们维护既得利益。解决问题先解决无点阻力的问题,后解决有点阻力的问题。无点阻力问题的解决就是提出问题,有点阻力问题的解决就是最终解决问题。前者需要的主要是信息,后者需要的主要是能量。提出问题越多,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解决问题越多,越有利于维护既得利益。

关键词:感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内源问题;外源问题:有点阻力;无点阻力

我们可能每天都会面临大量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而且,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及时提出来,其中包括一些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展开讨论。

一、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一种发展趋势,而不是一种发展结果。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问题的持续存在很可能会导致不利结果的出现。

问题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观认识,而不是客体本身的一种存在。因为一个东西它是否有问题,是看它的发展趋势是否符合利益主体的利益。

张珊是李四的前女友,张珊偶遇李四,楚楚可怜地对李四说:“我最近过得不好。”没想到李四却说:“知道你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在这里,张珊过得不好对张珊自己来说是个问题,对李四来说却不是问题,而且还是个好消息。李四有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的思想。这说明李四这个人有问题,李四的这种思想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导体发热是不是问题?这就要看我们的需要了,电力传输用的电线,完全不发热才是最好的,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加热用的电炉丝,发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不发热那就有问题了。

张三和李四合伙搞了一个项目,该项目是由张三推动的。对于利润分成,张三主张三七开,自己拿七成;李四主张五五开。如果三七开,那李四会觉得有问题;如果五五开,那张三会觉得有问题。

所以,问题始终是和利益挂钩了,有没有问题要看以什么利益主体的利益为标准。

问题是客体不利于我们利益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往往无法正确认识。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我觉得张三这个人很有问题。为什么呢?他总喜欢做假账,总喜欢把项目上的钱往自己兜里装。李四这个人能力有限,看不出账目上的问题,一个小扳手竟然要一百多块钱,这怎么可能呢?但是,李四发现不了问题,所以李四的认识能力有待提高,否则,被人卖了还会帮人数钱。

提出问题是我们的显意识对客体不利于我们利益的发展趋势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认识到问题的存在,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不利结果出现之前解决问题,避免不利结果的出现。

我们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我们而言是准阻力,但是,在我们的思维中就是现实的阻力、现实的破坏力。因为我们的思维发展变化的节奏更快。

李四开着一辆车来到工地,突然,他看到前方有一堆砖头。很显然,这堆砖头放在这里不符合李四的利益。如果不及时刹车,那么,车子就会遇到砖头给予的阻力。在车子离砖头有点距离的时候,将要出现的砖头的阻力属于准阻力。李四作为一个老司机,能够及时认识到出现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在李四的大脑里会及时出现碰撞的可怕画面。这个碰撞的画面比实际可能出现的碰撞画面要早一些。如果车子差一点就碰上砖头,那么,李四很可能会吓出一身冷汗。

准阻力可以阻碍客体的客体价值的实现,或者说让客体产生负客体价值。阻力正在阻碍客体的客体价值的实现,或者说让客体产生破坏力。客体的客体价值是相对特定主体而言的,但是,客体也是拥有本体价值的,有时候,客体的本体价值和自身相对于特定主体的客体价值是对立的。比如,前面提到的作为李四客体的张姗过得不好,对张珊而言,本体价值降低了;对李四而言,客体价值却因此提高了。

物质的发展变化是无限持续的,关键是具体物质具体时间段处于正发展状态还是处于负发展状态。不管客体处于什么状态,在主客体关系中,符合主体的利益就没有问题,不符合主体的利益就存在问题。

我们之所以能够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是因为还没有出现的可能存在的主客体关系,在主体的思维中可以提前反映出来。

有一天,我看到我负责的水泵有一颗螺丝松动了,虽然水泵现在运行正常,但是,过不了几天,很可能其它的螺丝也会因为不够紧而松动。如果螺丝松动多了,那么,不仅水泵会出现明显的振动,而且水泵和电机之间的同心度还会出现很大偏差,到时候只紧螺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必须重新调同心度。也许大家认为,把水泵停下来重新调同心度不是很大的问题,但是,水泵停机在没有备用水泵,或者备用水泵不给力的情况下,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所以,我们的思维必须提前反映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转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必须能够通过一颗螺丝的松动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对我而言就是,螺丝松动导致的系统瘫痪我必须承担责任。主体承担不利结果的责任,就是主客体关系持续发展而出现的不利于主体的结果。因为此时的主客体关系就是,主体有责任保障客体持续稳定输出客体价值。

如果国外的新冠疫情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我们就会思考疫情会不会卷土重来?我们上街是不是应该继续戴好口罩?我们应不应该打新冠疫苗?很显然,问题会持续一段时间,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及时打新冠疫苗,出门戴好口罩。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应对措施?因为在我们的思维中已经存在最坏的结果:那就是新冠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很多人被新冠病毒折磨,就算医治好了也可能会有后遗症,想想都觉得可怕。这个想想就是我们的思维对最坏结果的反映。我们的思维可以反映问题持续所导致的不利结果,可以对问题持续发展有个清醒的认识。

主客体关系的持续发展导致的不利结果才是问题存在的原因。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问题有可能是肯定的存在,也可能是不存在,这种判断是否正确,就要看我们对自身的利益所在、以及客体本身的发展变化有没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我们无法肯定不利结果百分之百不会出现,那么,问题就会被提出来。

但是,问题的持续存在在没有产生不利结果之前,只能由我们的思维去判断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如果我们的思维判断失误,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把不存在的问题判断为存在的问题。这种会被事实证明不存在的问题就是假问题。假问题的存在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不足的反映。

假问题会造成什么后果?假问题会让我们走弯路。比如,在十字路口,有人告诉我前面因为雾大,出现了堵车的情况。堵车也会被我遇到。这个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如果我们通过分析刚才的大雾,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大雾在两三分钟前就开始快速散去,前方堵车的信息传到我这里具有滞后性,等我的车开到以后应该会缓解,而且绕道而行耽误的时间会更多。所以,堵车会被我遇到,对我来说基本上是假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假问题并不等于假消息。因为问题是我们思维的产物,消息是我们思维的材料。

有一年,张三听别人说食盐要涨价。很显然,这是个假问题。但是,张三没头脑,信以为真,还觉得自己发财的机会来了。张三很快就囤积了大量的食盐,并且天天盼着食盐涨价。此时,食盐涨价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是个问题,对张三而言是个发财的机会,但是,食盐不涨价对张三而言却是个问题。张三是个有问题的人,他要遇到了某些问题可能对我们大家而言就是好消息。

所以,判断问题的真假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会人云亦云,就会被假问题所困扰,就有可能会被谣言所伤害。

哲学和具体学科不同,哲学致力于提出问题、提出抽象的问题,致力于判断问题的真假;具体学科往往只是致力于解决问题,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具体的问题。文科和理科的区别在于,文科致力于解决主客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理科仅仅是致力于解决客体本身的问题,而客体本身的问题必须由主体来定义。所以,理科解决的是文科提出的问题。

事物的发展就是动力克服阻力的过程。我们认识的提高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无法提出问题,那么,我们的能量就会无处释放。这就是我们感到无聊的原因。无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今天感到无聊,明天就会突然遇到难以回避的问题,甚至会直接面对不利结果的出现。

二、怎样提出问题?

1、需要和痛苦

提出问题会让我们产生需要,但是,没有提出问题就无法解决问题,没有产生需要就无法满足需要。价值分为本体价值和客体价值。能够提出问题、产生需要的主体本体价值较高;能够解决问题、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客体价值较高。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满足需要。我们很多人害怕提出问题、害怕产生新的需要,甚至有的人总想掩盖问题,有的人害怕自己有太多的需要。所以,提出问题、产生需要有时是我们理性的追求,不是我们感性的需要,满足需要才是我们感性的需要。我们往往在主观需要都满足以后,才考虑满足我们的客观需要。因为主观需要是进入了我们的显意识的需要;客观需要是还没有产生的需要,是还没有进入到我们的显意识的需要。主观需要是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客观需要是解决还没有提出的问题,满足客观需要首先要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也是我们产生痛苦的原因。所以,拥有更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反而会让人更痛苦。我们之所以没有被大量的问题压垮,是因为只有极少数问题被我们提了出来。我们最喜欢的状态就是,问题被提出来以后,被快速解决了。这是一种痛快的感觉。如果没有痛,那就没有快。如果痛的时间很短暂,小于0.1秒,那么,我们很可能就感觉不到痛苦。就像一秒钟的视频是由几十幅图片依次替换,静止的画面时间太短,我们感觉不到静止的东西,只能感觉到变化的东西。

问题是始终存在的,否则,发展就会停止。如果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会提出问题,就可以让我们有意识地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无法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那么,我们不仅不会感到痛苦,而且也难以为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那么,在我们的承受力范围之内提出更多的问题,而不是被极少数问题束缚手脚。

2、阻力

提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阻力。比方说,汽车为什么无法行驶?是不是哪里被卡住了?是不是因为油路、电路或者公路出现问题,导致能量的转移不畅通?地面上有很多雪,轮胎打滑,动力找不到足够的阻力,我们即使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让人有力无处使。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如果是油路堵死了,那么,我们疏通油路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油路被堵死的具体位置。我们找到油路被堵死的具体位置有可能比疏通油路困难多了。同样,如果电路被断开了,那么,我们接通电路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电路被断开的具体位置。我们找到电路被断开的具体位置有可能比接通电路困难多了。所以,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

我们遇到问题就是现实中遇到阻力或者准阻力。阻力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动力的存在,是因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的存在。动力就是作用力,阻力就是反作用力。牛顿说,作用力始终等于反作用力。作用力始终等于反作用力的前提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拥有共同的作用点。也就是说,动力和阻力之所以始终相等,是因为动力和阻力拥有共同的作用点,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动力拥有共同的作用点的阻力我们可以叫做有点阻力。

克服有点阻力不仅需要面对有点阻力,而且还必须拥有能量。也就是说,能量之所以能够释放,内因是自身拥有足够的能量,外因是面临信息相同的有点阻力。

找不到阻力其实也是一种阻力,就是无点阻力。“没有共同的作用点而导致主动力无法产生,更无法变大的阻力称作无点阻力。”(我文《论阻力|哲学论文》)我虽然力气不大,但是,我搬搬砖、跑个腿的力气还是有的,那我为什么挣不到钱?因为没人给砖我搬,跑腿也找不到方向。所以,我的体力必须找到能够克服的阻力、能够有的放矢的作用点,只有这样,我才能依靠体力挣钱。

无点阻力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就是失业。失业是很可怕的,它不仅会让人感到很大的生存压力,而且还会让人空有一身脑力和体力无处发挥,个人能量无处释放,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如果一个人拥有的能量越来越多,却一直没有合适的途径释放出来,那么,搞得不好会在不合适的途径释放出来,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动力在没有遇到有点阻力之前是什么东西?是准动力,与之对应的是准阻力。吊车钩子拥有准动力,重物拥有准阻力(重量)。它们之所以没有成为一对动力和阻力,是因为重物没有被吊钩拉动。当吊钩拉动重物的时候,吊钩就会向重物释放能量,让重物增加动能和势能;动力就会向阻力释放能量,让这对作用力始终相等。

我们提出问题就是要在动力和阻力形成之前,否则,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比如,重物很重,有10吨重,而吊钩只能吊起5吨重的重物。所以,我们在起吊重物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准动力是不是大于准阻力?如果准动力大于准阻力,两者一旦拥有共同的作用点,那么,动力就会等于阻力,阻力就会等于准阻力。如果准动力小于准阻力,两者一旦拥有共同的作用点,那么,动力就会等于阻力,阻力小于准阻力,重物吊不起来。如果吊车准动力的瓶颈在钢丝绳上,不在发动机上,发动机能够提供足够的动力,那么,吊车超负荷吊重物,钢丝绳就可能会被拉断。如果钢丝绳被拉断的时候,重物被吊得很高了,那么,重物就可能被摔坏,有可能会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有点阻力和无点阻力是不同层次的阻力。低层次的无点阻力是高层次的有点阻力。

提出问题就是解决无点阻力,解决问题就是解决有点阻力。解决无点阻力需要的主要是信息,解决有点阻力需要的主要是能量。

3、感觉

问题的提出必须是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问题的存在。所以,提出问题必须先建立一种感觉。那么,什么是感觉?

牛顿说,作用力始终等于反作用力。主动力就是作用力,被动力就是反作用力。如果没有被动力会怎么样呢?没有被动力就没有主动力。主动物给予被动物作用力,就是主动物向被动物拥有相同性质的动力转移能量。主动力和被动力性质相同是它们能够拥有共同的作用点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主动力和被动力拥有相同的信息,主动力拥有这种信息的能量比较多,被动力拥有这种信息的能量比较少。主动物和被动物在三维空间中存在交点,也就是作用点。主动力和被动力的相互作用就是主动力向被动力释放能量。

感觉就是被动物对主动物的感觉,就是被动物里面能量较少的A信息吸收主动物A信息能量的过程。

我们站在木头跟前,木头能够感觉到我们的存在吗?基本上感觉不到,因为木头里面拥有我们的信息极少极少,换一种存在在木头跟前,对木头来说是差不多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木头的存在,换一根木头,我们会知道它们存在大小、颜色、气味甚至种类的不同。因为我的脑海里早已经拥有木头的信息,只是这种信息很微弱,需要吸收能量壮大自己。如果我喜欢某种木头,那么,我就会把这种木头买回来天天看,甚至拿在手里舞动起来。这就是我吸收这种木头信息的能量的过程,这种吸收能量的过程就是一种感觉。我喜欢这种感觉。

如果你是个行家,知道什么是红木,你的脑海里也拥有红木的信息,那么,你就很容易感觉到你跟前的木头就是红木。我是个外行,一根红木在我跟前,我只知道它是一根木头。因为我的脑海里只有一般木头的信息,没有更多的关于红木的信息。所以,在没有人介绍的情况下,我只知道这是一根木头。木头人感觉迟钝、反应迟钝,那是因为木头人的思维中没有足够的被感觉的事物的信息。我们都不愿意当木头人。

我们的大脑之所以能够进行思维,是因为我们能够感觉到客体的信息,我们能够将相互联系的客体的信息都装进我们的脑海里。其实,这些信息我们脑海里早就有了,只是这些信息很微弱。在环境噪音很大的情况下,我们难以听见微弱的声音和信息。所以,让我们脑海里微弱的信息吸收能量,也可以理解为接受客体的信息,感觉到客体的存在。

问题是始终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够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我们能不能够提出问题。我们的手被划伤了,流血了,如果我们没有痛感,那么,血就会越流越多,而且我们自己很可能还不知道,只有被自己和他人看见(这是另外的感觉通道)才可能知道,这是小概率的情况。所以,如果我们没有痛感,那么,我们受伤了就会很危险。如果有紧急的问题存在我们发现不了,无法提出问题,那么,问题就会向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甚至会变成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最后就会导致不利结果的出现。所以,有了问题我们能够及时产生痛感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提出问题是我们产生痛感的原因。如果我们对问题没有感觉,那么,我们也就不会产生痛感。我们对问题的感觉越强烈,痛感也就越强烈。所以,感觉特别是痛感是我们提出问题的原因。

没有问题我们会不会产生感觉?

如果我们周围空气正常,没有异味、没有稀缺,那么,我们会不会感觉空气的存在?空气是存在的,空气之所以叫做空气,是因为它是“空”感觉的存在。“空”应该理解为没有(感觉),而不应该理解为没有(存在)。如果我们不用心去感觉空气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不会意识到空气的存在。

有一天,我老婆非要拉我去逛街,作为宅男的我最讨厌逛街。还好,逛街还有点福利,那就是街上花枝招展的美女特别多。我逛着逛着就忘记了老婆的存在,眼神都被美女吸引过去了。老婆看到后大怒:“你是不是把我当空气了?”我老婆对我来说就是空气,我老婆和空气都是我离不开的存在。我希望我能够和我老婆还有空气一生一世在一起,永不分开!

我们每个男人和自己老婆刚认识的时候,基本上不会把未来的老婆当做空气,都能强烈地感觉到对方的存在。这种强烈的感觉是良好的感觉,不是痛感,而是痛快的感觉。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男人都会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为什么会有这么美妙的感觉呢?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现象,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良好的感觉持续下去,而不是去考虑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这种难以解决的问题。

问题是大量存在的,决定我们利益的问题才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我们的脑力和体力都容易受到利益支配,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其它问题。我们的主要利益是我们的主要问题,我们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的根本问题,其它不重要的利益都是小问题。良好的感觉是我们的目的所在,良好的感觉无法持续,甚至还出现痛苦的感觉,那么,问题就存在了,而且问题有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良好的感觉不间断地持续存在是我们感性的追求,但是,这种不间断的良好感觉真的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吗?回答是否定的。医院看病,往往是因为我们有不舒服的感觉、痛苦的感觉。手流血了,很疼,医院?流血很疼是提出问题,上医院看病是解决问题。反正流医院的,一般是贴个创可贴就完事了。当然,一般人我不建议这样,最好能打破伤风。因为像我这样长期在工地上摸爬滚打的人是久经考验的人。我们不应该被小问题牵着鼻子走,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医院进行体检。其实,有很多重大问题凭我们的感觉是直接感觉不到的,必须借助他人和仪器才能够间接感觉到。所以,我们提出问题不能局限于直接的感觉,我们必须保持理性,必须学会用间接的感觉来提出问题。

间接的感觉可以来自我们的思维。比如说,我看到水泵电机有一颗螺母松动了,经过一定的思考以后,就会感觉到这样持续下去,有可能导致水泵和电机同心度出现较大偏差,甚至会导致整个系统停机。间接的感觉来自我们深思熟虑后的理性认识。

直接的感觉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更多的问题还是通过间接的感觉提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拥有足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可能。

我们通过直接的感觉提出问题往往会让我们很痛苦。比方说,机械零部件的热装,需要零部件达到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不是我们给小孩子洗澡试水温,可以直接用手去感觉。零部件的热装,一般需要零部件温度一百多一点。也许有人用手在瞬间摸一下也能得到八九不离十的温度数据,但是,这种直接的感觉是有风险的,顺利的话会有一点痛感,不顺利的话手会被烫伤,会有持续的痛感。所以,我们应该用测温枪来间接感觉零部件的温度。其实,间接的感觉比我们直接的感觉更客观、更准确、更安全。所以,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用间接的感觉。间接的感觉给予我们的痛苦也会是间接的,而且它会让我们的痛感降低很多。

当间接的感觉成为我们提出问题的主要途径以后,我们就会想办法降低直接的痛感。比如说,动手术的时候,我们会打麻药,让直接的感觉降低。

直接的痛感离不利结果很近,有的甚至就是不利结果。张三要进手术室,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问医生:“动手术前,是不是要给我打麻药?”张三的这种举动,就是间接的痛感造成的,是间接的痛感提出的问题,而直接的痛感就是不利结果。

间接的痛感来自我们的思维,是我们脑力的体现,它需要我们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来支撑。

4、内源问题和外源问题

问题可以分为发展性的内源问题和生存性的外源问题。内源问题之所以是发展性的问题,是因为内源问题是由内向外的,是自发产生的,是不需要外力推动的,是发展的内因和根据。内源问题就是主体的内在准动力无法和外在准阻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问题。主体的内源问题的解决,就是内在主动力得到外在准阻力的配合,而形成动力和阻力的过程。主体内源问题的产生,就是主体的内在准动力对外在准阻力的需要,对良好的发展环境的需要。

量变是物质发展的正方向,是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质变是物质发展的负方向,是物质量变得以持续存在的手段。一个完整的波动过程,既包括质变,也包括量变。质变吸收能量,量变释放能量。主体需要释放的能量是经过自己处理后的信息释放的能量,是主动的过程。主体的正常发展,在量变的过程中,释放包含自己观点(信息)的能量,吸收自己需要的能量。前者属于信息的传播,后者属于能量的吸收。也就是说,主体吸收自己需要的能量,然后改变能量的信息,再把能量释放出去。这个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也可以说是信息的处理。能量在简单信息之间的转移称作能量的转化,能量在复杂信息之间的转移称作信息的处理。

内源问题是外源问题的源头,外源问题依赖内源问题而存在,内源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外源问题的解决来实现。

发展性的内源问题是问题的根。如果内源问题本身就有问题,那么,我们从根上解决问题可以减小痛苦。把有问题的内源问题从根上消灭掉,可以通过彻底阻断内源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如果我们强化有问题内源问题的外源问题,那么,痛苦就会很强烈。比如,身上的肿瘤不能强行割断。戒毒很痛苦,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对毒品产生需要的内源问题,通过强化外源问题戒毒是很痛苦的。

很多问题,我们是可以暂时回避的。比如,家里的地面可以明天打扫,换下来的衣服也可以明天洗。为什么兜里的香烟不能明天抽呢?

所有的问题都是由内向外提出来的。比如,肚子饿了,是肚子的问题还是米饭的问题?很显然,这个不是米饭的问题,因为肚子饿了还可以吃肉嘛。我们天天吃米饭,几乎每个超市都有大米卖,我们每家每户不用库存很多大米,买卖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哪天超市不卖大米了,比如疫情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我们很多家庭就会不适应,因为家里的大米吃不了几天,甚至有些家庭第二天就会断粮。在这里,我们每个人对大米的需要属于内源问题,大米的供应链畅通,这个内源问题就解决了。如果大米原有的畅通的供应链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这个环节出的问题就属于外源问题。但是,我们填饱肚子的内源问题已经对这个大米的供应链产生了依赖。所以,原来已经解决了的内源问题,会因为外源问题的出现而重新出现,会依赖外源问题的解决而重新解决。

内源问题的解决是我们的内在需要,外源问题的解决是我们的外在需要。外源问题来自内源问题,外在需要来自内在需要。有一些外源问题我们不需要及时解决,比如,家里的地面可以明天打扫,换下来的衣服也可以明天洗。这些外源问题的解决不具有迫切性,只有极少数外源问题需要在瞬间解决掉。比如,有人触电必须在瞬间断电。瞬间断电靠人工是很难做到的,于是就有了漏电保护器。有人突然病得很重,需要医生及时医治,医院都有急诊科,而且是二十四小时不关门。还好,绝大多数外源问题都是可以延迟解决的,否则,我们的生命就太脆弱了。但是,有些离内源问题很近的外源问题,我们轻轻松松把它解决了就会及时解决内源问题。这样的外源问题我们总是优先解决。比如,兜里的香烟总是等不到明天就抽完。如果香烟还在超市里会怎么样?这种外源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金钱。所以,成本越高的外源问题就越难以解决。

外源问题是内源问题的源头,没有内源问题也就没有外源问题。没有肚子饿了的问题,就没有买不到米的问题。有了肚子饿了的内源问题,并且被买到米给解决了,内源问题就暂时不存在。如果哪天米买不到了,那么,曾经解决了的内源问题会被突然买不到米这个外源问题而激活了。

这个外源问题的解决是对本来已经解决的内源问题的再次解决。所以,这个外源问题就是这个内源问题的外因。但是,这个内源问题的解决其实并不完全依赖这个外源问题的解决,只是我们很多人习惯了某种依赖,已经丧失了换一种方式解决内源问题的能力。

记得之前看过这样一个短视频:有个年轻人心地善良,每次路过路口,都会给某个乞丐五块钱。坚持五年以后,这个年轻人突然只给乞丐一块钱了。这引起了乞丐的不满。一天,他紧追年轻人一直到家。年轻人说,他结婚了开支很大。当乞丐看到年轻人的老婆以后,发起了脾气:“你怎么可以把我的钱给这个女人。”如果让一个人对我们产生某种依赖,那么,他就会在感性上认为他拥有这种他所依赖的东西。如果我们总是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孩子所有的需要,来解决他们的内源问题,不去培养他们建立另一条健康的解决自身内源问题的途径,那么,孩子长大了只会对父母持续依赖,成为巨婴。所以,解决某一外源问题不应该是解决内源问题的唯一途径,除非这一途径是我们可以持续依赖的途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必须拥有更多技能才不会失业。所以,如果我们有多个途径解决内源问题,那么,一个途径的外源问题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不会因为一个途径出现外源问题而被压垮。多途径解决内源问题,我们就不容易面临生存压力。

解决内源问题会让人幸福,产生外源问题会让人痛苦。破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就是让这个人产生外源问题。外源问题的存在就是个人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让人产生生存压力。这里说的生存环境不仅包括个人已经习惯了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个人已经习惯了的社会环境。富人已经习惯了花天酒地,如果富人的某个大生意失败就会一贫如洗,那么,富人在做这个赌上自己全部身家的生意的时候,就会面临特别大的生存压力。一贫如洗也不会饿肚子,可以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去打工,照样有吃有喝。但是,富人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就会很不习惯,就会感到很痛苦。因为富人的幸福依赖自身对财富的挥霍。所以,个人容易接受从贫穷到富有,难以接受从富有到贫穷。

小明和小丽准备结婚,双方协商好要30万元的彩礼。因丈母娘的内源问题而产生的外源问题就是30万元的彩礼。小明家经济比较困难,父母只能拿出15万元,另15万元是找亲朋好友借的。没想到结婚那天,小丽听她父母的,多要20万元彩礼,否则她就不上婚车。这就说明内源问题的变化就会导致外源问题做出相应的变化。一直真心喜欢小明的伴娘小红也挺着急,一直在劝小丽先把婚结了再说。看小丽态度坚决,小红只好说:“你不嫁我嫁。”在现实面前,小明想通了,觉得小丽母女太物质了,自己和父母无法满足她们,即使结婚了,婚后的日子也不好过。小明觉得只有小红才是最爱自己的、最适合自己的。小明因为结婚对象的改变、内源问题的改变,彩礼的问题就无法继续成为外源问题。

小明和小丽在热恋的时候,小红也很爱小明,但是,小红爱的内源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小红只有爱的需要,没有爱的满足。小明和小丽既有爱的需要,也有爱的满足。但是,这种爱的满足难以持续。因为,小丽的妈妈要的彩礼太多,小明难以承受。也就是说,小明面临极大的外源问题。我在前面说过,小明因为彩礼问题而不得不和小丽分开。后来,小明选择和小红在一起,小明爱的需要的满足找到了另一条途径。小红更爱小明,小红的父母不要彩礼,所以,小明选择了小红,婚姻基本上不会出现外源问题。但是,小明的内源问题会不会因为小明移情别恋而重新出现?

所有的外源问题都来自内源问题,解决外源问题就是在解决内源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直接把内源问题解决了,那就不存在外源问题了。但是,如果我们把外源问题解决了,内源问题就一定不会持续存在吗?

后来,小丽找了个“富二代”。没想到对方是个渣男,两人相处不到一个月就把小丽甩了,而且还拿着他偷拍的裸照敲诈小丽,让小丽给他一万元钱。小丽也不傻,知道这一万元钱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虽然拿出一万元钱就可以暂时解决外源问题,但是,此渣男的内源问题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问题。所以,小丽只能选择报警。

5、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我们产生痛感的原因。如果我们对问题没有感觉,那么,我们也就不会产生痛感。我们对问题的感觉越强烈,产生的痛感也就越强烈。其实这种痛感是对不利结果的提前承受。我们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解决那些不容易提出来的问题,就应该拥有灵敏的痛感。

问题是始终存在的,我们之所以有时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思维里面没有与问题的有点阻力性质相同的力,也可能是因为有点阻力还没有进入到我们的视线。

我们的发展动力很多时候无法表现出来,是因为这种发展动力不是现实的主动力,而是准动力,是没有找到有点阻力的准动力。

当客体向着不利于我们利益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及时提出问题。

问题分为时间点问题和空间点问题。时间点问题就是某一个对我们不利的结果,会在将来某一个时间点出现。空间点问题就是不利结果已经出现,或者已经发现,必须把问题具体到空间某一点,才有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

解决问题就是继续提出空间点问题。准动力没有遇到准阻力,就是在提出问题,准动力和准阻力相遇,两者就会变成动力和阻力,就是在解决问题。动力克服了阻力,动力就解决了问题。但是,我们会经常遇不到问题、提不出问题。因为有点阻力没有出现,我们是有力无处使。提出问题就是解决无点阻力的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解决有点阻力的问题。

三、怎样解决问题?

内源问题有些我们自己可以不依赖环境以及外源问题的解决而解决,我们也可以帮助别人解决外源问题,但是很难帮助别人直接解决内源问题,我们往往只能够通过解决别人的外源问题来间接解决别人的内源问题。

如果提出问题的能力大于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人就会很痛苦。因为痛苦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成正比。如果解决问题的能力跟得上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人就会很幸福。因为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反比。所以,《痛苦也是一种能力》,我曾经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

提出问题大多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不利于短期利益;解决问题一般不会存在利益冲突,否则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或者说提出了新的问题。所以,提出问题虽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是,往往难以让人及时获利,比如哲学就是以提出问题,追求可持续发展为使命的学科。

解决问题需要克服无点阻力。克服无点阻力需要提出具体问题。具体问题会让我们做到有的放矢。相对而言,内源问题是抽象问题,外源问题是具体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有的外源问题都是结合具体环境而产生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四种:第一种是将问题具体化,第二种是修正外源问题,第三种是修正内源问题,第四种是调动更多的能量。

将问题具体化就是提出具体问题。抽象问题是内源问题,它来自我们的需要。具体问题是外源问题,也就是怎样改造具体的环境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提出问题在前面讲过,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修正外源问题就是重新寻找一条解决内源问题的途径。比如,有座桥不够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需要拆了重修,估计需要一年时间。怎么办呢?不远处也有一座桥,需要经过一条比较窄的马路,而且路上占道经营的现象比较严重。新的外源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容易,那就是治理占道经营。

修正内源问题就是改变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怎样改变的?就是原有的主要需要受到约束,让原有的次要需要转化为主要需要。也就是说,原有的内源主要问题被原有的内源次要问题代替。内源主要问题可以简称为内源问题。张三爱打游戏,张三的主要需要就是打游戏。当张三打游戏受到父母约束后,张三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在张三的内心深处,学习问题成了主要问题,打游戏因为长期得不到支持,吸收不了能量,萎缩成了次要问题。我以前爱打麻将,后来我要学习、要工作、以及长时间没有三缺一的机会,导致打麻将的需要无法持续满足,时间长了已经没有明显的打麻将的需要了。

思考哲学问题容易挤出时间。比如,走路的时候、蹲厕所的时候都是可以利用的零碎时间。这样,思考哲学问题就成为了我的主要需要。过了若干年后,打麻将的需要连次要需要都不是了。我老婆打麻将,我连她手里是些什么麻将牌都没兴趣看,此时,我唯一感兴趣的问题可能就是老婆赢了几块钱?所以,我老婆从来都不担心我打麻将,以及其它不良爱好。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只要我们把哲学当做主要需要,把哲学问题当做内源问题,那么你会发现,你没有时间产生不良嗜好,没有时间吃喝嫖赌,每天需要承受的内在压力就是哲学问题(内源问题)产生的压力,每天需要承受的外在压力就是生存问题(外源问题)产生的压力。

外在的生存压力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是我们难以控制的变量。内在的发展压力是持续稳定的压力,当我们面临其它问题导致偶然产生较大压力的时候,发展压力相比较而言就会较小。所以,发展压力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干什么都会有一个缓冲区。

但是,如果我们不把哲学研究当做内源问题,而是当做外源问题,当做获取利益的工具,那么,我们就不会真心付出。如果想要我们付出,那么,就应该让我们觉得这种付出可以换来内心需要的满足,可以换来内源问题的缓解。

内在利益驱动就是为了解决我们的内源问题,外在利益驱动就是为了解决我们的外源问题。狭义的利益驱动指的就是容易被大家看见的外在利益驱动。

如果没有必须及时解决的外源问题,那么,我们应该优先思考自己的内源问题。我们思考问题,尽量不要受外来利益驱动的影响。如果我们的思考经常受到外来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么,我们思考问题就会对外来利益产生依赖,以后我们思考问题就会付出较大的代价,而且外来利益驱动会严重破坏内在利益驱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内在利益驱动解决的是我们的内源问题,是我们需要真正解决的问题。所以,内在利益驱动才是我们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我们面临的外源问题难以回避,那么,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被外源问题所消耗,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解决新生的内源问题,就不愿意提出问题,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们常说的利益驱动属于外在利益驱动。利益驱动解决的是外源问题,是对原有内源问题的解决持续提供保障,是对既得利益的维护,是为了缓解生存压力。这也是我们受利益驱动难以得到好成绩的原因。我们不应该对利益驱动产生依赖。因为利益驱动会让我们把解决外源问题当做手段。我们只有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做内源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会无条件地解决问题。我们只需要环境给我们创造条件从而安心地解决内源问题。

内源问题是外源问题的源头,没有内源问题就没有外源问题。如果内源问题通过其它方式解决了,那么,原有的外源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比方说,我肚子饿了,这是内源问题,也就是问题的源头。解决这一内源问题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去波动超市(化名)买米做米饭。波动超市可能会因为电路故障暂停营业,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排除电路故障。这个外源问题不是我操心的事。如果我没有耐心等待,可以去移动超市或者运动超市去买米。通过改变外源问题,将不容易解决的外源问题换成容易解决的外源问题。后来新冠疫情来了,大家都需要居家隔离,所有超市都不方便去了,怎么办呢?虽然社区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是,我把米饭当主食改成把面条当主食,把家里库存的面条消化掉也是一件好事。把吃米饭改成吃面条,就是把问题的源头改变了一下,这样就把买不到米的外源问题轻轻松松解决了。

解决问题需要合适的时间地点。但是,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解决问题,往往可能会对他人造成更大的伤害。因为最佳时间点是我强敌弱的时间地点。比方说,为了阻止敌方进攻,我方必须及时把敌方必经之路的大桥炸掉。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炸大桥最薄弱的地方。所以,我方可以找到大桥的设计师。设计师肯定知道大桥最薄弱的地方。因为炸大桥最薄弱的地方,可以用更小的代价给予大桥更大的伤害。炸桥的时间点当然选择敌方睡觉的时候。小丽在上婚车前追加彩礼,这是小丽选择的最佳时机。虽然这样做有利于小丽解决问题,但是,这种做法对对方的伤害也更大。我们解决问题应该把握好时机,用更小的代价解决更大更多的问题。把握好时机就是找到最好的空间点和时间点。

解决问题需要面对的是一个个作用点,这些作用点往往不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的作用点需要不同的方法,而我们往往只对克服最后一个作用点感兴趣。比方说,一家人在讨论盖房子的事,一个说窗帘我喜欢蓝色的,一个说一定要铺木地板,一个说卫生间一定要安坐便器,没有一个人说地基挖多深,没有一个人说该不该做框架结构。这样能解决问题吗?我以前读技校学的是机加工,我觉得我学得很费劲,作为学习委员的我都觉得费劲,班里其他同学那就更费劲了。在技校里,接触不到具体的东西,提不出具体的问题,怎么提出问题?怎么学到东西?书上的那些有深度的理论问题是离我们直接的感觉很远的东西,我们只能用间接的感觉去提出问题,再思考怎样解决问题。

从基础理论问题到具体问题,中间会经历很多拐点,或者说会串联很多拐点。拐点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相互作用的作用点,经历的拐点越多,问题链也就越长,理论就越深奥。我们搞理论研究,不是为了让理论更深奥,而是让理论更通俗,拐点越少理论越通俗,问题链越短理论越好懂。所以,好的理论体系,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可以同时用多条线并联更多的拐点。

为什么会有深奥的问题?因为一个问题链往往会隐藏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拐点。虽然每个问题需要的能量不多,但是,距离感觉最近的问题往往会吸收最多的能量,距离感觉最远的问题往往吸收不到能量。这就是串联很多拐点的深奥的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

能量主要是从容易吸收能量的问题拐点吸入能量。由外源问题产生的问题拐点更容易吸收能量,因为外源问题更容易被人发现。在问题链中,能量由外向内转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被动的;能量由内向外转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主动的。

解决问题先是解决无点阻力的问题,后是解决有点阻力的问题。无点阻力问题的解决就是提出问题,有点阻力问题的解决就是最终解决问题。前者需要的主要是信息,后者需要的主要是能量。

提出问题越多,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解决问题越多,越有利于维护既得利益。

提出问题越多,越有利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解决问题越多,越有利于应用理论的应用。

我刚开始写本文的时候,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少,字数上不去。现在是提出的问题太多,不敢把太多的问题在论文里提出来。因为把问题在论文里提出来,如果解决不了,能算一篇完整的论文吗?论文的创新性在于提出的问题,论文的完美性在于解决问题。我们更需要创新性还是完美性?创新得到的是发展,完美得到的是稳定。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说的都是提出问题很重要,提出问题可以让我们产生无尽的思考,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哲学重在提出问题,具体科学重在解决问题。哲学重在解决无点阻力的问题,具体科学重在解决有点阻力的问题。

哲学之所以让很多人敬而远之,是因为我们不得不解决那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感情去面对更多的问题。

虽然我觉得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但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而且还要面对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只能先写这么多了,等以后有时间了,继续思考更多的问题,写字数更多的论文。

我们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的。因为我能力有限,本文并没有解决多少问题。也许本文可以为大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一条思路。所以,本文只是《论问题》的初稿,我或者说我们面临的问题太多,需要大家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并且把问题及时反馈到我这里,只有这样才能把《论问题》修改到一段时间内发现不了大问题。

还是我年5月就说过的那句话:问题是始终存在的,否则,发展就会停止。这个在《论问题》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本文一点都不完美,学术期刊是不会发表的。没办法,我在投稿被拒一次后果断把本文发到各大自媒体平台,让大家都参与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

普进峰-3-12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问题波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