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惊风是儿科常见急证,来势凶猛,变化迅速。以高热、四肢抽搐或意识不清为主要特征。临床上很多疾病,如各种温病、瘟疫、疫毒痢、积食化热等等,在病变过程中均可因高热而出现抽搐或昏迷。因此,急惊风仅是一个证候,它是以证侯命名的。小儿各种发热性疾病,在病变过程中随着热势的增高,出现以抽搐、神昏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可考虑诊断为急惊风。
引起急惊风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内伤等。小儿纯阳之体,外感六淫之邪或食滞内阻等,均易从热化,热盛可生痰生风(热邪炼液为痰、热盛引动肝风),痰盛可发惊(痰热闭阻心窍)。因此,前代医家把急惊风归纳为:痰(痰多气促);热(高热口渴);惊(神识不清、昏睡惊叫);风(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四证。这四证往往同时并见,只是轻重不同罢了。
根据病因,可把急惊风分为外感和内伤。
外感惊风以感受温热之邪为多见,可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治疗。
冬春感受风热病邪,出现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烦躁、神昏、惊厥、舌苔薄黄、脉浮数等证的,为卫气同病、热盛引动肝风。治当疏风清热,开窍熄风。我常用银翘散合升降散加减,药用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牛蒡子、菊花、芦根、蝉衣、僵蚕、姜黄、大黄、葛根。
升降散是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用治温疫、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的名方,方中僵蚕、蝉衣辛凉透邪,姜黄、大黄攻下逐秽,合之能辛凉宣泄,升清降浊,有双解表里的作用。杨栗山说:“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衣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此方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名升降亦双解之义。”我在临床上治疗外感温病高热,常常配用升降散,而无论阳明腑实证具备与否,常可取得里通表和达到良好的退热效果。蒲辅周老中医说;“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确为经验之谈,据报道,僵蚕、蝉衣二药,对流感高热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且僵蚕、蝉衣还有祛风解痉作用,对于急惊既可解热,又可止痉,可谓一箭双雕。
葛根这味药,据现代药理分析,能缓解肌肉痉挛,并有较强的解热作用。《金匱要略》治疗疼病以葛根为主药,很有道理,我在临床上常常使用葛根退热解痉,效果亦是满意的。
夏秋感受暑热病邪,出现发热、头痛、呕恶、项强、惊厥、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等,为卫气同病,热盛动风,治当祛暑清热,开窍镇惊。可用新加香薷饮加减,药用香薷、银花、连翘、鮮荷叶、黄连、大青叶。青蒿、僵蚕、石菖蒲、天竺黄、羚羊角等送服紫雪丹。
如属阳明气分邪热亢盛,因高热引动肝风,可用银翘白虎汤加减,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近年来许多杂志上都报道,以银翘白虎汤加减;治疗“乙脑”高热抽搐获得很好疗效。
我在万县陈家坝救治一个农村三岁小孩,当时正值八月炎夏季节,患儿高热烦躁、抽风、舌质红、口渴,断为署温动风,处方用黄连香薷饮合白虎汤加青蒿等药。但因家居农村,一时无法购药,即嘱病儿家长挖地龙十余条,洗净,加入白糖二两,一刻钟后,地龙逐渐化成水,兑入开水冷服。服后不到一小时,抽风逐渐缓解,午后继进中药,三天即热退病愈。通过此例证实,鲜地龙解痉作用的确较好。后来我对各种热性病引起的抽搐,都配合鲜地龙汁内服,每收效验。热盛动风心烦不安者,地龙汁内加入冰片少许(一粒粟米大小),效果更好。
另外,夏秋季节,如雨水过多,亦可感受湿热病邪,湿热可酿痰蒙蔽心包,引起肝风,出现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志昏蒙,时而谵语、抽搐、舌苔黄腻、脉濡数成滑数等证。治当清热利湿,豁痰开窍,可用菖蒲郁金汤,送服至宝丹或苏合香丸。这一型可参考湿温门。
如病情进一步发展,不论感受风热病邪或暑热病邪,以及湿热病邪从燥化,出现高热、烦躁、口渴、神昏、谵语、惊厥、舌质红绛苔黄糙等气血两燔症状者,当清热解毒,凉血熄风,可用余师愚淸瘟败毒饮,并配安官牛黄丸或紫雪丹。
对于“乙脑"、“流脑”辨证属温热者,入院即用清瘟败毒饮(制成合剂备用)如热陷心营,出现高热,神昏,四肢抽搐,舌质红绛等证者,当清心开窍,凉血育阴熄风。可用清营汤加减,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曾治吴某两岁半,患时疫丹痧,高热神昏、抽风、舌质绛、手足甲床处红肿、皮疹、西医诊为川畸氏病,经用西药,退热不满意。一周后,改用中药,投清营汤加青蒿、羚羊角、抗热牛黄散,一日抽风止,二日热尽退,继用清热养阴生津,病愈出院。
以上谈的是外感惊风,至于饮食内伤所致惊风,原因有二:一为饮食不节,进食过多,食积化热,引动肝风;一为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之邪,由口入腹,郁结胃肠,化热化火,热入心包引动肝风。
食积化热引动肝风,农村特别多见。回忆六十年代,我常在农村巡回医疗,当小麦或苞谷成熟时,食积化热惊风,常可见到。此证发病前常见纳呆、呕吐、腹痛、便闭、继而发热神呆,迅速出现昏迷痉厥、喉中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舌苔黄厚而腻,我常用大柴胡汤治疗。这是因为大柴胡汤中柴胡黄芩可和解退热,枳实大黄可泻下积滞热邪。如以丑牛、大黄为主,配入其它方剂之中(如蒿芩淸胆汤),仿古人牛黄夺命散,对食积兼痰水者,也有较好疗效。以前我治小儿乳积化热抽风,常用保赤散。此方主药是巴豆、硃砂,巴豆泻下去积,硃砂能镇心安神,服后迅速泻下食积,吐出瘀诞,抽搐很快停止。
湿热疫毒,阻滞肠道,引起抽风,常有高热、谵妄、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反复惊厥、舌质红、苔黄膩,属于疫毒痢、我常用黄连解毒汤,白头翁汤合方加减化裁。药用白头翁、秦皮、黄连,黄芩、大黄、地锦草、凤尾草、马齿苋,配合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我长孙郑××两岁时,夏令突然高热惊厥,神昏,继而排出少量脓血便,经用上方治愈。
急惊风发作时,情况紧急,可配合针刺疗法。一般来说,惊厥,取穴人中、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百会、印堂;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高热,取穴曲池、大椎,十宣放血。一次选用2~3个穴位即可。有报道针刺百会、四神聪头针,或醒脑静穴位注射曲池、阳陵泉等,均能使抽搐在较短时间内停止。
有人说羚羊角价值昂贵,效果并不明显。我的看法是,羚角退热解痉效果是可靠的,特别是近年来,我在儿科临床治疗中观察,认为是经得起重复验证的。关键问题是在煎法与服法。记得从前我国羚羊角,锉成末兑药服,结果大便还有羚羊角末。看来用这个方法,羚羊角末没有较好地被机体消化吸收。后来将药锉成末,用文火煎1~2刻钟,即成乳白汁,“一岁以内服1克,煎汁20毫升,分两次单独冷服,药效似佳,可以一试。且单独少量冷服,不易引起呕吐,避免药物浪费。
止痉散是蜈蚣、全虫组成,两药均有小毒,会不会有副作用?服多少才有效?止痉散用量是,一岁小儿,每次服0.3~0.5克,开水泡后服,止痉效果好,未发现副作用。但有一次用于一月婴儿顽固抽风,用其它中西药均无效,后来服止痉散约0.3克,服后发生窒息现象,面背、呼吸微,仍抽风,经半天抢救,窒息好了,抽风也从此全愈了。这是否为止痉散小毒引起副作用?但只有一个例子,也不能说明问题。如果说婴幼儿有副作用,我治小儿七天风(新生儿破伤风),也用过止痉散,并无毒副作用。回忆当时是用煎法(全虫一个、蜈蚣半条),是否经过高温毒副作用减少了?特提出来,供研究参考。
化热痰有哪些药应首选?我在以前化热痰喜用猴枣散,牛胆黄,三蛇胆陈皮末,目前均不易购到,现在常用入工牛黄,天竺黄、竹沥都有效。痰是由邪热炼液而成,凡是清热解毒清泻的药,解除了热毒,不治痰痰也会好的。
最近涉及专业的文章都无法发布,只能进行一般性科普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