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后进生破茧成蝶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痤疮医院哪个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小典说

6月17日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家中安详辞世。不少人通过《朗读者》节目认识了许先生及其作品,但少有人了解这位大师学习生涯的诸多波折。从英语不及格,到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许先生如何成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小典从他的自述中整理出相关经历和方法,与大家分享。

#英语#

许渊冲先生生于民国军阀混战的乱世中,在炮火中艰难求学,受教于国立西南联大,是钱锺书的得意门生。

因为他,中国读者认识了于连、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方世界知晓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汤显祖。

他为中国与世界交流架起了桥梁,让中外读者能共享人类文学经典。

中译英作品《楚辞》,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

中译英作品《西厢记》,被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年,他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诺奖评委会评委、法国女诗人华克维斯特院士在回信中称他的翻译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而他的老师钱锺书也曾说:“要是李白活到当世,也懂英文,必和许渊冲是知己。”年,他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年获颁“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他被誉为“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专注于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

那么,这位翻译泰斗,是如何与英语结缘,又是如何练就深厚的语言功力的呢?

1

26个字母认不全

却因集邮爱上英语

在许渊冲先生的书房中,挂着一副字:“译古今诗词,翻世界名著,创三美理论,饮彤霞晓露”,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然而,这位能够在中、英、法三语中随意穿越,在古典与现代文学中自由驰骋的大师,并非天生。

许渊冲曾是讨厌英语的,他在日记里写,小时候学英语感觉“恼火”!

不明白为什么daughter意味着女儿,pupil意味着学生;

也记不住26个字母发音,要在WXYZ后面写上汉字“打波了油,吓个要死,歪、嘴”才能背下来;对于单词,读起来更是异常的难,将“Son”(儿子)下面注音“孙子”、在“Daughter”(女儿)下注音“刀豆子”……

对这门陌生的语言,年少的他完全摸不着头脑,学起来毫无章法。这时的许渊冲,像极了入不了门的我们。

这种“恼火”情况延续到了他的中学时代。进入初中,教材和老师授课的方法,让他对英语丧失了兴趣。

(陈子颜老师)给我们讲文法术语,什么副词、介词,那时我们还没学过,只好死记硬背,没有兴趣。他的发音也有问题,如July(七月)、thunder(雷)都读错了,我好不容易才改过来。

更糟的是,一年级英文用的是商务印书馆的课本,生词、课文、练习,三部曲次序分明;二年级改用中华书局的直接法课本,没有生词注解,课文又长,和一年级课本没有联系。

老师讲话听不清楚,有趣的故事如罗宾汉和他的小喽啰,也听得没了兴趣;不感兴趣的课文如《四川》,地名拼音很不好记,记了也没什么用处,老师却要我们死记硬背。

结果我虽然背诵得了第一,兴趣却没有了。

到了高中,情况更严重。他高一数理化考试已有两门不及格,英语若是再不及格,家里便要让他退学。

幸亏英语老师看他足够努力,放他“一条生路”,不然我们就少了一位得国际大奖的翻译家。

许渊冲重燃起学英语的兴趣,是因为高中时他和同学迷上了集邮。因为常收集外国邮票,而上面又有英文单词、图画以及人文知识,好奇心驱使他去了解这上面广阔的世界。

他以同学盛思和为例,将“集邮促使学好英语”这件事写成了文章,也是他人生第一篇发表的文章:

看到邮票上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画面,他就读美国历史;看到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他又想了解美国的地理,这样沉浸在邮票中,仿佛卧游一般,结果改掉了不良喜好,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集邮还促使他与翻译事业结下深厚缘分。

在他与同学交换的邮票中,有一张美国邮票,上面印着“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和“民族、民权、民生”。因为喜欢这张邮票,他自然也就对这两组词研究了一番。

抗日战争期间,他为“飞虎队”做英文翻译。在一次欢迎大会上,大会主席提到“三民主义”,但美国飞行员对现场翻译的话并不理解。他在自述中回忆到,

我就举手站出来说,就是林肯说的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美国飞行员才恍然大悟。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起初都是一张白纸,有正确的引领,就能少走弯路。若想要持续学习,唯有兴趣能激发无穷无尽的自驱力。

许渊冲后来读朱光潜先生的《谈兴趣》一文时,总结道:

使我读书教学都重兴趣:没有兴趣的书不读,没有兴趣的课不听;有了兴趣的事可以做得尽可能好……

大师尚且如此,我们也更要如此了。

2

熟记仿写30篇短文

英语成绩突飞猛进

量的积累,带来质的飞跃。对此,许渊冲回忆高中时代的英语学习,深有感触。

高中分科后,他所在的文(科)组水平差,老师便要求大家背诵30篇短文,背完还要模仿写作文。结果他的成绩从65分提高到了79分,成了全组第二名。

这份成就感大大提高了他的兴趣,而语言和写作的积累,更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他自己觉得——

如果初中二年级就背这些短文(我认为并不比初二课文难),并且模仿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水平,缩短学习时间。

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如今的很多孩子来说,背诵都是难事,然而,许渊冲却“只读几遍就记住了”,这是为什么呢?

比如,莎士比亚《恺撒大将》中的演说词,他觉得“内容并不比初二课文难”而且“短而有趣”;

美国林肯总统的《葛底茨堡演说》的内容,他读过便能与小时候学过的《礼记》关联理解等等。

原来,他是能够理解内容,并做到活学活用,这才是快速记忆的“诀窍”!其实,从小时候的经历就不难看出,他对死记硬背是深恶痛绝的。

左起:朱光亚、许渊冲、杨振宁、王传纶、王希季

大学上课的遭遇,更是让他对“趣味性”、“理解力”、“灵活性”等有了深刻感悟。

大三的“西洋小说”这门课本来是英国教授Pollard(吴可读)教,但他因患破伤风而不幸去世了,就由陈先生接任。

陈先生西洋小说读得很多,但是感性知识丰富而缺理性知识,他只会照本宣科念吴教授的讲义,每句念三遍,要我们听写下来,把有趣味的小说课变成枯燥无味的听写课了。

他要求我们写读书报告只写故事内容,不写评论意见,又使我们成了被动的接受对象,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讲英国小说,先讲《鲁滨孙漂流记》,我在小学时就听过这个故事,当时还有点好奇心,一变成听写课,连好奇心也消失了。

因为觉得有趣,才愿意记忆;因为理解到位,才轻松记忆;因为勤于练习,才有所收获。许渊冲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背诵也要讲技巧。

没有深入理解,知识就像一潭死水,流转不起来,更不可能汇成江河。

3

从小浸泡在故事中

大量阅读习得地道英语

许渊冲先生有一句译作非常有名,那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句。

他没有沿用前人的译法,而是根据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将后一句译为:

Theylovetofacethepowderandnottopowdertheface.

其实,这句话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当年他阅读英国《泰晤士报》登载的“面对硝烟”和“涂脂抹粉”的新闻时,从报纸上学来的表达方式。

许渊冲热爱阅读国外报刊,不只是出于翻译职业需要,而是与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有关。

用一句形象的比喻来说,他可是从小被故事“喂”大的,在书堆里“泡”大的。

他和现在的孩子一样,从小就爱看图画书,更爱听堂兄、老师讲故事,也热衷给同学讲故事。

我小时候喜欢的第一本连环图画书《杨戬出世》;

升入二年级乙组,教室在小操场后右边平房里,墙壁上贴了许多彩图,我最喜欢周瑜火烧赤壁那一张。

回想小学六年,他说:“喜欢的事是读小说,听故事,画人物,比英雄。”不仅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他喜欢,外国故事他也喜欢。

年春,我升入四年级乙组。国语课本中有外国故事,都是选自莎士比亚戏剧。……但是李老师都没有讲,我是当作故事在课外阅读的。

大堂兄给我们讲《天方夜谭》的故事,如艾拉亭(也译作阿拉丁)的神灯、阿里巴巴四十大盗,我们都很爱听。

然而,他对当时的翻译作品毫无兴趣,觉得“译文别扭,不堪卒读”。读郭沫若翻译的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时,他在书中写道:

对维特怎么会为了夏绿蒂而自杀也不能理解,对郁达夫的失恋倒有几分同情。

△许先生读过的书,几乎每一本都已泛黄褪色

幸好,升到中学,英文课本的内容皆选自著名的英文短文和长篇,比如《光阴》《读书之乐》《威尼斯商人》等,高三教学又以自由阅读为主,这一下子勾起了他对外国文学的向往,身边亲友则为他提供了便利的阅读机会。

《鲁滨孙漂流记》使我不怕孤独,享受自由;

《威克斐牧师传》教我如何做人,虽然常常做不到;《欧文见闻录》使我热爱自然风光;尤其是《少年维特之烦恼》,使我开始了对感情生活的向往,对我的青春年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样广泛地涉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为他今后翻译事业做了重要而有益的铺垫。

每一个专家都是从学生开始的。

许渊冲先生没有神童般的天赋,有的是如所有孩子一样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对事业的不断坚持和追求。他不仅是我们语言学习上的榜样,更堪称人生的励志楷模。

斯人已逝,先生千古。愿我们后来人,在语言与生活上,都能如他那句人生格言所说:

Neverletitrest,tillgoodisbetter,andbetterbest.

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绝顶,永远不停。”

参考文献:

《梦与真:许渊冲自述》.许渊冲.河南文艺出版社..

《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许渊冲.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