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7/5796518.html年最后一天,祖国母亲给我们送来了跨年礼物——
国产新冠疫苗获批上市,全民免费接种。
回想起来,从感染者全民免费医治,到疫苗全民免费接种,救活每一个人,不放弃每一个人,一直是中国坚守的原则和正在做的事情。
有网友预估,中国14亿人口,这次免费疫苗花费上限约亿元人民币,显然不是经济逻辑能解释清楚的事,已经上升到了政治伦理层面。
或许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吧!
然而,还是有些不明所以的白眼狼质疑“国产”,举着键盘“乱叫”:
让人不禁想起疫情前期,英国的“群(自)体(生)免(自)疫(灭)”政策——
年轻的活,有钱的活,老的病的全去死。
不知道这些白眼狼此时若身在病毒变异面临封国的英格兰,又作何感想?
唉,一时激愤扯远了,咱说回疫苗。
下面,墨墨将采用问答形式,把接种疫苗的各种注意事项一次性讲清楚,不了解不要轻易接种。
1
我要不要打?
接种疫苗首先要考虑就是不接种暴露风险。目前国内情况基本稳定(偶有个别地区零星感染,也大多是境外输入),普通人暴露风险有限。勤洗手、戴好口罩,做好日常防护,不聚集,就很安全,不需要接种。但暴露风险高危人群,一定要打!2
什么人不打?
以下科学角度建议,不是个人意愿方面。
不建议人群:
1.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59岁的、怀孕或哺乳期的,以及准备怀孕的不要打。
2.过敏的一定不要打。(过敏体质的、有过疫苗过敏史的不能打;第一针打了过敏,就别打第二针。)
3.当前身体不适的,包括发热,急性炎症感染,慢性病的急性发作,以及特别严重的慢性疾病,不要打。(普通慢性病患者在不是急性发作期内还是可以打的)
4.身体有免疫缺陷(HIV,先天免疫缺陷,淋巴瘤白血病做化疗的等等)的千万别打,会死……
5.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肝肾疾病,不要打。
6.惊厥、癫痫、脑病或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者;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格林巴利综合症病史者,不要打。
7.有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者,不建议打。
8.其他说不好的事项一律问医生,阐述好个人健康情况和历史健康情况,由医生判断。
目前疫苗着重高暴露风险人群中的中青年健康群体,其他人还是再等等。3
感染过新冠了,还用打吗?
感染痊愈者是有抗体,但是抗体有效时间是个问题,尤其无症状感染者。而且目前也出现了二次感染的情况,说明不是绝对的免疫。墨墨建议大家参照问题1,是不是高暴露风险人群?4
能和其他疫苗一起打吗?
理论上可以,但现在还是缺乏数据支撑,所以不建议和其他疫苗混打。情况需要打的话,注意优先级。比如已经开始打HPV,就等HPV打完一个月后再去打新冠;假如出国,就先打新冠,在考虑其他。如果是狂犬疫苗和破伤风这种不打很可能要命的,一定要先打,不管是不是已经打了新冠!5
安全否,有啥副作用?
国内应急接种的上百万人,目前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是:疼酸痒麻肿(常规的免疫反应),还有个别发热、乏力、恶心、头痛等症状,且目前不能排除其他的症状。所以在接种后需要在接种点停留30分钟观察,然后在后续的2-3天里观察这些症状是否消退。病症较重或者自己不能判断病症是否较重,及时就医!6
接种疫苗是否万事大吉?
并不是!!!没有任何一个新冠疫苗能做到%防护。即便你打过疫苗,该防护防护,该隔离隔离,该捅嗓子捅嗓子,毫无特殊。另外捅嗓子可能还查出阳性,这时候你需要提供疫苗接种记录来证明自己不是感染了。要墨墨说,像咱们这“家和公司两点一线”、“没空扎堆聚会玩耍”的打工人,就再等等吧!7
打了疫苗,能保护多久?
一共两针,间隔14-28天,第二战后14-28天抗体浓度达到最高,也就是理论上的保护峰值。需要出国的可以逆推接种时间。比如你3月初要出国,那么现在就该去接种了。保护多久的话,保守估计是半年,现在看有望撑到一年。8
病毒变异了,疫苗还管用吗?
那肯定不管用啊!不过也别担心,大规模变异才会影响疫苗,科研人员也一直盯着呢!目前尚未发现,就算发现了,也可开发下一个疫苗,混合接种。比如HPV二价、四价、九价就是这么来的,说不定新冠疫苗也会有二价、四价啥的。所以,阿中办事,你放心!9
目前有几种疫苗,我国的好不好?
全球新冠疫苗的研发技术主要包括(目前没有任何数据验证哪种工艺疫苗更好):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载体疫苗(包括腺病毒载体、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核酸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科学评价一个疫苗的好坏,需综合考虑其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我国目前进行紧急接种的是灭活疫苗,从披露的数据来看,是安全可控的。10
想接种,怎么预约?
重点人群:可以通过工作单位统一预约接种。出国人群:因工作或学习需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地区的个人,可以通过社康中心等渠道预约接种。普通人群:需要符合条件(即问题2所列人群除外)根据防疫需求自愿申请接种,具体咨询当地卫生部门或者疾控中心。以深圳为例,出国人群可以通过“健康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