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多变的疫情,除了做好充足的防疫工作,勤洗手、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非绝对必要不外出、接种疫苗以外,我们也会不禁思考起病毒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我们该如何理解不断变异的病毒?如何看待因为病毒而改变的世界?有本小说2年前就预言到了。
病毒与人类文明
20年前没人认为海洋里有病毒,可是研究者后来揭示,1升海水包含亿个病毒。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海洋病毒学家柯蒂斯·萨特尔收集全世界的海水样本,发现他所检测到的病毒有90%完全不为人类所知。
在年的一项研究中,萨特尔发现,每天落在每平方米土地上的病毒数量超过8亿。一汤匙海水中的病毒数量通常超过全欧洲的人口数。他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每次游泳都会吞下超过10亿个病毒。”
黑死病下的欧洲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一直在同疾病、瘟疫做各种各样的抗争。
14世纪的黑死病肆虐人类数十年,带走了数以亿计的生命;现在人类又面临着瘟疫病毒的挑战。
在20世纪疫苗出现以前的数百年岁月中,面对一场场灾祸降临——伤寒、水痘、破伤风、风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医生不得不凭借本能工作,他们学会了用病毒对付病毒。
15世纪中国采取的一种办法,是把天花痊愈时结的痂研磨后吸入未感染者的鼻腔,他们通常会出现一些轻微的天花症状。这种做法与疫苗的概念不谋而合。
19世纪的微生物学之父路易斯·巴斯德,他因为伤寒失去了三个孩子,但是证明了细菌致病理论。研究禽霍乱期间,巴斯德开发出第一种炭疽疫苗,接着又开发出狂犬疫苗,这使他成为了国际英雄。
《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劳伦斯·赖特如此评价道:“微生物学家就像狼一样,在风中寻找危险的气味。”
劳伦斯·赖特根据自己对历史以及现实的深度了解,在10年间邀请了数10位国际重要的生物和医学学者担任学术顾问,精心创作了一本严肃题材小说《十月之殇》。
翻开这本于年创作完成的小说,不少人发现,在疫情肆虐的当下,它十分具有时代预见性。
《十月之殇》
[美]劳伦斯·赖特著
十月之殇劳伦斯赖特著中信出版社图书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30.6购买
虚构故事中的政府与真实世界
小说中的故事开始于印度尼西亚的孔戈里拘留营,47人被宣布死于急性出血热,微生物学家、流行病学家亨利·帕森斯前往当地调查未知病毒的真相。
与此同时,一名感染者踏上了去麦加的朝圣之旅,这里将迎来一场针对万人口的隔离。
随之而来,新型致命病毒“孔戈里”在全球肆虐,最终,美国费城疫情大暴发。
面对一场大流行病,美国的医疗、学校、政府等机构纷纷崩溃,病毒毫无怜悯地带走了一批又一批生命。
与此同时,政府当局面临卫生局提出的停摆国家交通系统的建议却犹豫不决,商务部不愿国内进入经济停滞状态,副总统甚至鼓励人们积极复工。在一次全国性的直播演讲中,美国总统许下美国会打败病毒的承诺,但即便是只手遮天的大统领也没能躲过病毒的围剿,直播过程中总统感染倒下,副总统在一片狼藉中接替上任。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现实,今日美国疫情也展现出了同样的“失控”与混乱。
在去年美国媒体CBS今晨秀的采访中,主持人盖尔·金指出,《十月之殇》有关物资供应短缺、试剂检测数量不足、居家隔离措施的发布、总统被问责等情节,都与当下的现实状况有种“令人不安”的相似。
正如《纽约时报》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小说无比具有先见之明,可惜我们的领导人缺乏远见。”
传奇记者手中的水晶球
年,“9·11”事件发生的当天,知名杂志《纽约客》紧急启动一项计划,试图完整地揭示基地组织与“9·11”事件的来龙去脉。
于是,记者劳伦斯·赖特受命出发,踏上了漫长的报道之路。他与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直接对话,深入本·拉登家族,带着记者的冷峻与克制接收了所有相关的信息。
劳伦斯·赖特在中东调查本·拉登事件
年,与赖特一同回来的,是一份历时5年、长达多页的深度报道。这就是那本后来广为人知的《末日巨塔:基地组织和通往9·11之路》。
年,他凭借该书荣获普利策非虚构文学奖。
美剧《巨塔杀机》改编自赖特的《末日巨塔》
作为《纽约客》资深的特约撰稿人,赖特擅长用悬疑电影般的节奏讲述故事,同时又兼顾新闻风格的冷静与克制,他关于“9·11”的报道被改编成电视剧《巨塔杀机》,在豆瓣获得8.3的高评分。
除此之外,他还是演员兼编剧,凭借纪录片《拨开迷雾》深入调查汤姆·克鲁斯信仰的邪教“山达基教”,获得了年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
如今73岁高龄的赖特仍旧笔耕不辍,已累计出版11部作品。
这一次,在疫情仍然严峻的当下,劳伦斯·赖特又成为了“手拿水晶球的预言家”,他在年完成的《十月之殇》,其中名为“孔戈里”的大流行病,似乎成了新冠病毒暴发的“预言”。
《十月之殇》出版之后,便收获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