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特别是建筑工人、军人、野外作业者、农民等人群出现扎、戳、割、挫伤伤口尤为常见,很多人却对这些小伤口不在意,往往草草处理一下就完事了。但其实这些小伤口最容易感染“破伤风”,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
前不久,52岁的户外工作者林先生就因为疏忽大意,导致病情加重。
由于户外工作,林先生的双脚被扎伤,但并未在意。一个月后,他突然张不开嘴,甚至出现抽搐、流涎状况。紧急医院就诊后,医院诊断,林先生感染了“破伤风”。由于病情进展快,林先生被转入重症医学科治疗。经过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镇静、镇痛、有效的“破伤风”抗毒素治疗及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后,林先生的“破伤风”感染症状才得到了有效控制,逐渐康复。
为此,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陈成省提醒市民:
“出现了小伤口千万不能大意,应妥善处理或送医就诊。”
那么,
究竟什么是“破伤风”,
有哪些症状,
应该如何处理和预防呢?
陈成省一一道来。
什么是“破伤风”
“‘破伤风’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产生毒素,从而引起极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陈成省说。
破伤风梭菌属于革兰氏阳性梭状芽胞杆菌,是一种专性厌氧菌,广泛地存在于灰尘、土壤以及动物的粪便之中,能够通过伤口进入人体,从而使人感染“破伤风”,令患者肌肉痉挛,呼吸困难,肺部感染甚至死亡。
“‘破伤风’病的潜伏期通常为7至8天,有时候可短至24小时,有时候可长达数月或是数年。”陈成省补充道。
“破伤风”看似离我们挺远,实则不然。陈成省列举诸如机械工人、养殖户、农民等在田间劳动或在污泥中操作机器受到伤害时,就比较容易感染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严重者,会引起呼吸麻痹,导致死亡,其死亡率高达20%至40%,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更是高达90%。因此,陈成省提醒,对于“破伤风”,市民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得“破伤风”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得“破伤风”?
陈成省给出答案: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创伤都可能感染“破伤风”。
典型的高风险污染加感染伤口,比如开放性骨折、含铁锈或土壤的伤口、小而深的刺伤、盲管外伤、火器伤;
手脚刺伤后,若以泥土、香灰、柴灰等土办法敷伤口止血的;
非典型的外伤史,如局部皮肤摩擦伤、轻微划伤、牙龈感染、出血、溃疡、脓肿等;
不洁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非正规的人工流产术、中耳炎、压疮、拔牙及宫口放避孕环、吸毒人员;
容易忽视的动物咬伤、烧伤、烫伤、冻伤等都可能感染“破伤风”。
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
陈成省介绍,“破伤风”早期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接着是嚼肌痉挛所导致的张口困难,一般程度的张口可以做到,但是张口越大越不容易做到,而且还有可能越想张口,反而嘴闭得越紧。
在“破伤风”病程前驱期,患者会出现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反射亢进、烦躁不安、局部疼痛、肌肉牵拉、抽搐及强直、下颌紧张、张口不便等症状。
在“破伤风”发作期,患者会出现肌肉持续性收缩,最初是咀嚼肌,以后顺序是脸面、颈项、背、腹、四肢,最后是膈肌、肋间肌。声、光、震动等均可诱发阵发性痉挛。
“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应该引起高度警觉,医院接受治疗。”陈成省建议道。
注射疫苗可预防
“破伤风”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
陈成省给市民支招:首先,在工作、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会发生污染的破损伤口,如火器伤、开放性骨折、伤口虽小但深的木刺或含铁锈的刺伤、面积虽小但深度的烧伤等。只要受伤,即便是小伤口,也必须及时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医院清理伤口,并根据情况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这是预防的关键。
其次,可以通过注射破伤风疫苗来预防“破伤风”。目前,“破伤风”的预防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类。主动免疫是指接种含有破伤风类毒素成分的疫苗,从而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获得长期免受破伤风杆菌感染的能力;被动免疫是指给已出现或者有可疑“破伤风”症状的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者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用于“破伤风”的治疗和短期应急预防。
“‘破伤风’的感染风险较高,但是真正发病的情况很少。因此,只要市民做好预防措施,提前接种破伤风疫苗,在受伤后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并接受被动治疗,就不用担心被‘破伤风’找上门。”陈成省说。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作者刘莉婷徐倩倩编辑陈雪珍)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