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j/坐在书桌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患着感冒,鼻塞、头晕、咳嗽……从身体到思维,都感到不好受。此时此刻,你应该也能体会得到,我是多么怀念身体健康时的每一寸时光,是多么渴望这恼人的感冒马上从我的身体里滚开……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这血肉之躯的脆弱和宝贵,它让我感受这世界的光明和温暖,也带我体会这世界的混沌和寒凉……但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成功还是挫折,爱还是憎,我都禁不住要感激生命体验的奇幻多姿——感冒一旦康复,我又将元气满满;意气风发时,可能又会遇上一道难以逾越的坎;跨过这道坎,人生的风景更加令人心旷神怡。生命是如此奇妙。因为有了生命,我们才得以遇见更加奇妙的世界。生命一旦启程,将会经历什么,是不确定的;一定会有多姿多彩的经历,却是确定的。想想吧,这是一件多么炫酷的事情啊!我记起了与六年级学生一起阅读《花婆婆》的情景。绘本中的花婆婆用一生做了三件事。我们讨论这三件事的意义。花婆婆做的第一件事是像他的爷爷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孩子们认为这件事的实质是丰富人生的经历,是结交更多朋友,是拓宽视野,是探索人生的意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所有的未知都是“远方”,都是“诗”。第二件事是当她老了,像爷爷一样住在海边。小房子、花园、海边,这些事物让孩子们想到了“累了,就休息休息”,还想到了“安顿自己的心灵”。虽然是十一二岁的小孩,对生命旅程的认识,同样是深刻的。重点讨论的是第三件事——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第三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这样的答案几乎是不用思考就能给出来的,让人觉得很空洞。一个孩子这样诠释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同时与大家一起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共同的世界为每个人提供了许许多多,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感恩这个世界,让世界更加美好。”我印象更深刻的是课堂上的一个插曲和这个小插曲的“后续”。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反正都是要死的,干嘛要做那么多事啊?”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热烈地讨论起来。“就像花婆婆一样,她做了这三件事后,死了,也觉得有价值的了,不然就没有意义了。”“正是因为知道最终会死的,所以才要做很多事情啊。”“是的啊,生命只有一次,而且一定会走向死亡,所以更要珍惜,更要活得有有意思和有意义。”“我还想到了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后来,提出话题的男孩给出了自己深思熟虑的答案。那已是第二天。他说:“昨天晚上我又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想法。我觉得,聪明人都要好好活着,为了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笨人就别活着了。”“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属于聪明人,什么样的人属于笨人呢?”我微笑着问他。他夸张地眨眨眼:“这个问题还没有想清楚。所以,我还得思考。”“看来你不明白的问题还多着呢。”“对啊,只有活着才能慢慢弄明白啊。”在对《花婆婆》的讨论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接受了一次生命教育——关于生命价值的自我教育。虽然有点“蜻蜓点水”,但是,如果孩子们记住了花婆婆,记得大家曾经一起聊过花婆婆做的三件事,对生命的思考,一定会是积极的吧。对于学校中的儿童来说,什么样的生命教育才是适切的呢?为什么很多以显性话题呈现的生命教育课程或活动,总会有苍白无力之感?我曾经与老师们一起交流惠特曼的一首小诗《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中一小节的两种不同译文。第一种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或者几年,或者连绵很多年。”第二种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到,并且以或赞叹、或怜悯、或热爱或恐惧的情感感受到了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他的所见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那一天的某些时间,/或者在很多年里,甚至延续终生。”这两种译文的区别在哪里?区别就在于第二种译文不是简简单单地认为一个孩子遇到什么,就将成为什么。一个孩子,只有当他以主体身份体验了他所遇见的事物——“以或赞叹、或怜悯、或热爱或恐惧的情感感受到了什么”,这个事物才会对他展现出意义来,才会影响他的认知、情感和对生命的理解。有一个班级的孩子,我从三年级一直陪伴至小学毕业。刚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孩子们身上有各种各样让人头疼的问题,有与同伴闹小矛盾就歇斯底里的,有一觉得受了委屈就哭着喊着要跳楼的,有情绪爆发时就掀翻桌子的……后来,我和他们一起种了一季黄瓜,和他们一起阅读和表演《夏洛的网》,和他们一起阅读和分享《毛毛》,还一起养过一只不知怎么来到了教室里的雌螳螂。我们每一天的教室生活,都洋溢着活泼泼的生命气息。我们偶尔也讨论讨论“生命”这个话题,但都是从他们有切身体验的别的话题有意无意延伸而来的。从四年级开始,再也没有人歇斯底里,再也没有人哭喊着要跳楼,他们充满阳光,积极创造着一个个饱含热情的、天真烂漫的生命成长的故事。后来回想和这个班孩子共同度过的四年光阴,我们是将生命教育融入了教室生活的日常里,所以才一起收获着美好而积极的生命体验。如何将生命教育融进教室生活的日常呢?首先,教室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自然而然地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我始终以为,当教师与学生因为课程在教室里相遇,这课程就不再是普遍意义上的课程了,而是这一个教室里独特的、承载着师生共同愿景的课程了。课程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当然应该自然而然地蕴含着生命教育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如果教室里的课程让学生感受到的只有冰冷而没有温情,只有分数而没有趣味,只有人云亦云而没有自主创造,也就没有了鲜活而热情的生命体验,生命教育的缺失也就不可避免。教室课程的学习和创造,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生命建构的过程,是生命意义得以彰显的过程。学科课程要有生命教育的自觉。我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中,我特别重视和学生一起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生命气息,经常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经常陪着学生一起将阅读到的与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建立联结。阅读课本中的《桂花雨》,我们会欣赏描写桂花的古诗词,会联系描写雨的诗句,会联结与中秋节有关的诗词,让这些诗词中的文化和生命体验同课文一起滋润学生的心田;阅读神话故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将自己想象成英雄之神,创作英雄之神的故事;阅读《毛毛——时间窃贼与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我们结合自己和家人,讨论时间和生命的意义……学科课程固然要重视学科本体性学习目标的落实,但任何学科课程,都会联结具体的、可感可触的生活情境,都离不开师生之间心灵呼应的对话和合作。将生命教育融进学科课程,是教育应然的选择,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成长课程要有生命教育的渗透——或者说,生命教育应该是成长课程的核心目标。我是班主任。我会请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养一盆鲜花绿植,让他们与鲜花绿植相互陪伴;我会在学生中高年级的时候,让他们回忆和梳理自己从一年级开始的各方面的成长变化,让他们看见生命成长的奇妙;我请学生在一张A4纸上庄重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在名字周围写上自己拥有的各种角色,给每个角色打分评价……其次,教室生活的创造和体验,应该时时处处洋溢着活泼泼的生命气息。几十个天真烂漫的儿童,每天在同一个教室里朝夕相处,应该是充满温馨的,是相互欣赏和支持的,在彼此的眼眸里、一言一行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对于那些会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室生活应该具有“治愈”的效果和力量;甚至,在家庭里遇到问题的学生,也可以因为在教室生活中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而收获心灵的慰藉。我们偶尔会从网络上看见令人痛心的消息,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儿童做出这样令人痛心的选择,与生命教育的缺失可能有极大的关系。无论是哪方面的教育,最好的状态是让儿童感觉不到你在教育他——同样,生命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所以,洋溢着生气勃勃的生命气息的教室生活创造和体验,是一个教室里生命教育的最好选择。用一首感恩诗开启每天共同拥有的教室生活;一起动手把教室布置得温馨而美观;在同伴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让赞美成为一种习惯;教师成为每个学生信赖的知心人;每个人在教室生活中都拥有至少一个为大家服务的角色或岗位;一起栽培一种植物或者养一种小动物;为每位同学送上生日祝福;期末的时候,同桌之间写一份温暖的寄语……让儿童对每一天的教室生活都充满向往和期待,都能在教室生活中感受到新的生命价值被创造出来,这样,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就会种进心田。再次,结合身处其中的“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性生命教育活动。网络时代,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对关乎人们生命和命运的重大事件,常常会表现出更积极的关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采取应对性行动,甚至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这种时候,往往是对儿童开展主题性生命教育活动的良好契机——认知和行动的统一性,会使生命教育更容易深入儿童心灵,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培育悲悯情怀。比如年的新冠疫情,每一个儿童都与成人一样感同身受,即使不是生活在疫情严重的地区,生活和学习也受到了明显的冲击——紧张、焦虑、同情、感动……各种情感体验变得如此真切,如此刻骨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观看新闻、交流想法、分享故事、制作宣传海报等方式,引导儿童从呵护生命的角度反思人类自己的行为,感恩医生、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无畏和忘我的付出,学会保护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主题性生命教育会格外深入人心。这样的生命教育活动,也可以是结合班级“重大事件”来开展。曾经任教的一个六年级班,一群懵懵懂懂的少年,在同学生日那天,每个人用小刀割破自己的手指,“歃血为盟”,发誓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这件事被其他同学传到了我的耳朵里。课堂上,我先对他们手指被割破表示关切,询问他们有没有打破伤风针;接着,我表扬了他们对友谊的重视。然后呢?我引导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这样做到底是智慧的选择,还是不明智的选择。这次关于生命和友谊的讨论,让孩子们学会了爱护身体,尊重生命,懂得了友谊不在于“歃血为盟”的承诺,而在于彼此的信任、互助,在于享受美好生命的每一天里,用行动为朋友带来阳光和温暖。融进教室生活的日常,是生命教育应有的自然样态。我希望,教育者的每一个笑容、每一句话、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里,都能让儿童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充满了光明和温暖,洋溢着愉悦和活力,饱含着同情和理解,创造着惊喜和奇迹……即使感冒了,即使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一抬眼,看见的都是生命的力量和光芒。专栏:班级制度如何影响班级生态创造专栏:班级制度如何影响班级生态创造集体荣誉不能替代儿童个体的道德体验桃花落了,还有谁撑起一片春天那些年,错过了房前屋后多少唐诗宋词李白和王维: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早发白帝城》到底写于何时,这是一个关系到李白声誉的问题牡丹盛开的时候,她们会想起菊花吗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谁最爱劳动?十二首诗词中的母爱光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王维《终南山》中的写作密码和人生智慧诗经的可爱,离不开浪漫李白:不疯不狂不得意你钓你的天下情怀,我钓我的山水人生我们曾经是孩子古诗词中的儿童乐园朱高炽的地摊都被太孙踢了,全民摆地摊,你这是想啥呢“儿童作文”的悲剧折射出的教育困局最是童年真爱荷陆游的南郑,播下了《示儿》的种子儿童教育的突围,需要什么样的“武装”扫码